书名:《形影不离》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索书号:I565.45/171
推荐人:赖文思 21语文教育4班
向下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你是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是我最好的朋友,是我隐藏在伟大友谊后无望的爱人。”小说《形影不离》以波伏瓦少女时代挚友扎扎为原型,悼念她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友谊。这本书讲述了以希尔维为第一人称视角下的灵魂挚爱、精神之恋的友谊,用近乎冷静理性客观的笔调描写了两人如何相遇相知,又如何因个人的境遇的差池而走向殊死同归。安德蕾/扎扎就是希尔维/波伏瓦的天才女友。
看完《形影不离》,我为书中安德蕾的遗憾离世感到悼心疾首的同时,也为她默默承受所有命运的不公而愤愤不平,这个明明有着卓尔不群的才智的姑娘,却被世俗和家庭所围捕,正如书中所说:她的死是一起“精神谋杀案”。
安德蕾热爱生活却被生活所逼迫,她是一个仅仅听人提起桃子和兰花都会为之颤抖而起鸡皮疙瘩的具有灵性的女孩子,最后却说“上帝跟我作对”;向往自由却被自由所束缚,她说她羡慕可以去工作的希尔维(“不必结婚就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自己却被家庭和婚姻所围捕;明明有聪明才智,是希尔维觉得卓尔不群想要为其立传的人,不仅才华无法施展反而郁郁寡欢英年早逝。
成为大人后的安德蕾,比小时候更加不自由,她成为母亲的助力、妹妹的榜样、上帝的信徒,唯独就是没有成为自己,她想要恋爱,想要和自己的朋友交往,想要上学,想要工作,但每件事都需要母亲“想想”,她的命运不在自己手中,而是在他人的手里。
当安德蕾无助而又痛苦地追寻“上帝对她的期许”时,苦难也应运而生了。事实的真相是:救世主不会来,当你自己放弃了掌握自己命运,就等同于上赶的羔羊将自己的脖颈置于他人刀刃之下!
可怕的是如果不是希尔维的父亲没有在一战中身亡,没有家道中落而“被迫”出来谋生,很难说不会落入和安德蕾一样困囿于家庭的琐事中,以“婚姻”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毕竟这就是那个时代下对女性的约束与限制。
可哪怕到了21世纪,安德蕾的困境也让我想起了很多身不由己的女性。
我想起了重男轻女的外婆带给女儿们内心久挥不去的隐痛;想起了《半边天》“我叫刘小样”一期的访谈里,明明很渴望知识很向往外面的世界却被终止学业困囿于农村当家庭主妇的刘小样发出的“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的言论;想起纪录片《迷雾中的孩子》那个封建落后的村落仍将女子作为“物品”随意“抢婚”,看导演曾经保护过的女主在高中毕业后还是放弃去上大学而是选择结婚生子,我感到一股莫大的无助又悲哀。
我同样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会和姨妈们抱怨“为什么妈妈自己也是女人,女儿却当做草,儿子却当做宝。为什么当时只不让女孩们继续读书呢?”可是却还会对我说“女孩子最重要是嫁得好”的言论。我不明白父权制下的母女折磨代代相传要到何时才结束,毕竟我们曾经都不想做一个如自己妈妈一般的母亲。我知道妈妈已经尽力在给我她认为的最好的爱了,不论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是精神上的控制。
我知道妈妈也是想要我好,但是我想哪怕到了这个时代,女性觉醒之路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我自己也还在摸索中伴随着迷惑,但我想,我已经长大了,这是我自己的人生,我会尽最大努力对我自己的人生负责。
“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受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一切都促使她走上容易走的斜坡:人们非但不鼓励她奋斗,反而对她说,她只要听之任之滑下去,就会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受到海市蜃楼的欺骗时,为时已晚:她的力量在这种冒险中已经消耗殆尽。”——波伏瓦《第二性》。如果用一段话概括《形影不离》中安德蕾的死,我想这是最好的诠释。女性觉醒之路仍漫漫远兮,沿着女性主义者前辈们的引领,希望今后的安德蕾/扎扎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为自己而活!这条路虽然很难,但这才是通往真正的自由之路。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个平行世界,夕阳西下,波伏瓦/希尔维回首时,扎扎/安德蕾的微笑仍在身旁。